[如何教孩子認識死亡?]
雖然平日大家都避諱討論死亡議題,但它是生命教育裡很重要的一環。在清明、中元這種傳統節日裡,或者遭遇特殊事件時,爸媽該怎麼把握機會引導孩子呢?
信誼實驗幼兒園的老師分享了一個真實故事。老師常帶自己的孩子去的一間早餐店,老闆養了一隻大狗,孩子每次經過都會看那隻又老又大隻的狗在不在,看到牠就會很開心;老狗已經不太會動,每天這麼看牠,老狗十次有九次都是趴在那裡。後來,有一陣子都沒有看到那隻狗,孩子就問老闆那隻狗去哪裡了?老闆說牠上天堂了,孩子回家哭了好幾天,每天都問為什麼牠會上天堂,經過好一段時間的討論,孩子的心情才慢慢平復。
留意孩子的背景知識與心情
在這個實例中可以發現,雖然寵物不是孩子自己養的,但是因為平常有關注,孩子會覺得原本存在的東西怎麼突然不見了,他知道再也找不到、不可能回來了,所以會傷心。這時即使再另外養一隻狗,仍是無法取代的。
有一些孩子曾遭遇家人離去的經驗,他就比較能理解,但是有些小孩不知道,一旦開啟了這個話題,有的小孩可能會擔心「我什麼時候會死掉?」「爸爸媽媽什麼時候會死掉?死掉會去哪裡?我還找不找得到你?」圖畫書裡可能描寫老了或是生病就會死,所以爸媽和孩子閱讀討論時,其實也不宜講得太悲傷,有時可帶一點幽默,比如有的媽媽就會說:「如果我上了天堂,我可以先在那邊等你,你可以跟著哥哥,他會照顧你,你就不會那麼害怕。」或是像《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》(台灣麥克)的故事裡,去世的人可能會變成一顆流星,劃過天際,當看到流星的時候,就代表是你的家人,給你的一個親吻。跟孩子先培養這樣的默契,讓他不會覺得遇到死亡的時候是那麼的可怕。
討論新聞事件,讓情緒得到出口
孩子也常會從新聞報導中得到一知半解的訊息,像是颱風天災或交通事故的災難等等,都會引起他們的注意,有些會主動地問起這樣的事情,有些不會說但卻出現害怕或做惡夢等情緒困擾。
比如說,之前有重大飛機失事新聞,有一陣子,有些小孩都很怕,總是說不要去坐飛機,因為很怕飛機會掉下來,或者是他的家人想要出國旅行或出差需要坐飛機的時候,他就會很擔心、很害怕。這個時候,建議爸媽多跟孩子聊一聊,因為意外是誰也沒辦法預防的,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平常做好哪些準備就能少事故發生,與其一直擔心,不如開心地玩、做好自己的事情。爸媽最重要的是觀察孩子的情緒和陪伴,讓孩子有一個抒發或討論的機會,負面的情緒才能找到出口。
資料來源:奇蜜育兒報
參考繪本:
1)媽媽變成鬼了
2)爺爺到底有沒有穿西裝?
3)我永遠愛你
4)謝謝你陪伴我這麼久
5)再見了!變成鬼的媽媽
6)媽媽變成鬼了-我要和媽媽結婚
7)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